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网络整理 2019-05-04 最新信息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在历史上,光绪虽然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却是一个可怜人。他处处受制,事事不顺,最后死得也不明不白。很多人由此认为,光绪是一个懦弱没有多大本事的人。其实,清朝对于皇室成员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光绪在年轻的时候,也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

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与表兄同治简直是天壤之别,他每天都去书斋诵读史书,从未间断。哪怕是别人看戏,他也是略微听一听,便到后殿读书写字。连慈禧也曾称赞:实在好学,行立坐卧皆诵书及诗。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翁同龢对他的好评不断,而且极度褒扬光绪的诗做得好。据说他有一册《清德宗御制诗》,存诗三百多首,大多是十七八岁时的作品。按照他的生活经历和学识,应该远不止这么多,大多数诗篇都随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而散失了。现在最著名的“光绪诗”,除了那首《秋意》,就是本文要说《宋神宗》:

神宗本是英明主,安石原非侧媚臣。

可惜有才偏执拗,终教新法病斯民。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题目说的是宋神宗,其实是说王安石的。他在诗中说,宋神宗是英明之主,王安石也并非奸臣,他们联手发动变法,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只可惜王安石虽然有才,却太过于执拗,最终也让新法害民,全盘被废。

这首诗的浅显易懂,并不深奥,却能从中看出光绪对于变法的态度。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但却是富而不强,如同羔羊一样等待宰割。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治世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官员冗余,军队庞大而虚弱,苛捐杂税太多,种种弊端,让北宋的繁华泡沫随时可能破灭。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因此,光绪认为,宋神宗大胆变法,是英明的行为,光这种巨大的勇气,就足以列为英主。而且,他选择的人,也是合适的。王安石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光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只不过,光绪也同样指出了王安石的缺点,那就是太过偏执。

我们现在站在更为久远的历史维度之上看待这个问题,光绪的总结也是非常到位的。王安石的外号“拗相公”,他简单认为变法就是靠宋神宗的权威就可以顺利推进,却忽视了守旧势力的强大。他明明知道“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实际过程中操之过急。他在短短数年之内,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盖,却没有考虑过当时社会各阶层有没有这样的精神和物质的承受能力。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当然,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短短一首七言绝句,是不可能完全叙述清楚。但是,光绪能在抓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可见眼光毒辣,认识也非常到位。

而且,光绪本人也面临宋神宗一样的境地,甚至连宋神宗还不如。当时的清朝,空有老大中国的庞大身躯,却已经面临重重危机。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咄咄攻势,已经力不从心,随时有被瓜分的可能。因此,光绪也是以此诗中的宋神宗自勉,希望能够鼓起勇气变法。

光绪留下的一首名诗,与1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入情入理

光绪也确实做出了伟大的试验,他接受了康有为的主张,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然而,这场变法之中,他同样犯了和王安石一样的错误,错误地以为杀几个人,就可以顺利推进。戊戌变法还不如王安石变法,后者还持续了六年,前者却只有寥寥百余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但光绪却得到了还不如宋神宗的结局。

本文作者:小珏说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68509614339527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光绪   宋神宗   王安石   北宋   历史   清朝   同治   翁同龢   康有为   日本   读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