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舌尖上的“食金雄镕”代变迁_延边频道_聚焦延边_吉林

网络整理 2018-12-20 最新信息

千事万事,吃饭大事。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从满足温饱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舌尖上的“食”代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富强。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延吉市河南街道白丰社区居民洪凤玉的快递不断,从事电商的亲戚为她网购了山东的冻草莓、新疆的哈密瓜、南方的火龙果……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洪凤玉感慨万千:“现在的日子好哇,不管啥季节,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买到,这在几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洪凤玉今年70岁,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村庄,提起儿时的记忆,总是伴随着饥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洪凤玉家里十几口人全靠父母在生产队挣的工分换粮食糊口。黑面、面瓜、白菜熬成的稀粥是全家人一年到头的家常饭。“偶尔稀粥里放点大米,或是炒个鸡蛋,妈妈总是给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爸爸吃,骗我们说那是爸爸的药,小孩子不能吃的。”洪凤玉现在说起小时妈妈的谎话仍然感到又好笑又心酸。她说,都是缺少粮食闹得。

一天三顿清得能照见人的稀粥,让还在长身体的洪凤玉总是处于饥饿中。有一次,实在饥饿难忍,上学前她和家里的其他孩子趁着大人不注意,偷拔了家里自留地里的大蒜带到学校。“课间时,我把带来的大蒜都吃了,那个辣呀。”洪凤玉笑着说。

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产量逐渐提高,虽然粮票制还在实行,但是市场已经放开,有钱就可以买到米、肉,人们告别了吃糠咽菜还填不饱肚子的苦日子,餐桌开始丰富起来。

1982年秋,早已嫁做人妇的洪凤玉迎来婆家的第一次大丰收,家里一共收获33袋大米,终于顿顿吃上了大米饭,吃上饱饭了。当年春节,洪凤玉早早地备起年货,鸡鸭鱼肉样样不缺,她还特意购买1公斤水果糖:“小时候过年,偶尔能分到一、两块糖高兴半天。条件好了,让孩子可劲儿吃,别再像我一样。”除夕夜里,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看着桌上的鱼肉、大米饭,洪凤玉一家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重视健康主题,绿色、素食、低脂肪成为人们关心的关键词。最近,洪凤玉因为身体问题被家里人限制低糖低脂饮食。洪凤玉说:“现在都讲究健康,以前大家都想吃肉和细粮,现在粗粮、山野菜却成了稀罕货。”

时值岁末,洪凤玉早有打算:“多买点蔬菜水果,再来点海鲜,肉就少买些,孩子们不爱吃那个。”洪凤玉告诉记者,孩子们早早就打来电话,说不爱去饭店,就想吃妈妈做的饭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分享美食,共同感受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是洪凤玉期盼的除夕夜。

40年,餐桌上的巨变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国家富强的力证。往事已远,未来可期。进入新时代,相信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报记者 秦 羽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