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网络整理 2019-05-15 最新信息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自古以来,对于不朽的向往,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

有些人想要的是生命不朽,可历史证明,服用再多灵药仙丹,都无法达成永生。

有些人想要的是声名不朽,但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路,仅是少数人的幸运。

更多人把自己的愿望,转移到子子孙孙身上,期望带有自己基因的血脉代代相传。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在追求不朽极限的人类历史中,有一个人,生前达到声名不朽,写下的诗篇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死后子孙也继承了他的意志,创立的慈善机构延续八百多年,成为历史上不朽的奇迹。

什么人这么幸运?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这个北宋文学家,他创立的“慈善机构”,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范氏义庄。

公元1050年的10月,杭州知府范仲淹已年满61岁,他决定告老还乡,用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在老家苏州购置了一千余亩良田和一座宅院。

已过耳顺之年,落叶归根,回归故土,本是人之常情。

但范仲淹可不是庸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种格局的人,岂会平庸?

购买良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把收来的租金用来帮助有困难的族人;挑选住宅不是为了自己住,而是用来给需要帮助的族人提供一个落脚之地。

此外,义庄还设有“义学”,鼓励族人读书明理。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除了本族人外,倘若宗族之外的乡亲父老陷于贫困,也同样实施援助。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历史奇迹——范氏义庄。

范仲淹希望范氏义庄能作为一份独立资产,不归任何人所有,只用于一切有利于宗族的慈善事业。因此,范仲淹提倡人文关怀的同时,设立了十三条庄规,确保义庄功能顺利运行,成果不被他人侵吞。

办完这件大事,范仲淹陷入病痛之中。义庄运作不到两年,他因病去世。

世人大多只知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会背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而范仲淹具体做了什么,却知之甚少。范氏义庄的模式,对于解决今天社会的问题,仍有借鉴价值。

八百多年的时光里,范氏义庄走得并不顺利,核心人物范仲淹去世时,义庄的根基还未稳定,好在还有范仲淹的兄长主持事务。

后来,掌管义庄的工作先后落到了范仲淹的两个儿子身上,小儿子范纯仁针对义庄运营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对症下药,两次增加新的规则,同时引入政府部门进行监管。

对于一些犯了大事的人,义庄管理者除了会对之进行宗法处理外,还会交给官府处置,真正做到赏罚分明,让义庄运行有了法律保障。

就这样,范氏义庄顺利运营300年,即使期间经历了范纯仁被贬、北宋南宋灭亡等重大事件,在子孙的不懈努力下,在百姓和政府的肯定中,它依旧顽强地运转着。

直到明朝建立,范氏义庄进入长达200年的第二次低谷期。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和其他皇帝不同,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就不认同义庄的存在,没收了2000亩义田不说,还将不少范氏族人流放外地。

在毁灭性的打击下,范氏义庄的田产,在明宣宗宣德五年 (1430年) 之时,锐减至只剩三分之一,再加上明朝的重税制度,一度让义庄濒临破产。

范仲淹的后人殚精竭虑:范惟一上书江南巡抚方濂,征求减免赋税;范惟丕重建宗祠,捐献私产。

这样,范氏义庄才得以在大危机中生存下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字 | 小润

编辑 | 筱芳

图片 | 网络

先天下之忧的人,开了家延续八百年的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 ·上


本文作者:脉承视角(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043228731978599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范仲淹   慈善   历史   明朝   北宋   朱元璋   范纯仁   明宣宗   南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