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网络整理 2019-05-28 最新信息

中国古代读书人寒窗十年苦读,一朝得中当了官,我们现代许多人可能都认为,这下总算阔起来啦,可以坐拥豪宅、良田,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其实没那么简单,朝廷的俸禄并不高,从宋代以后,每况愈下,到了清朝,俸禄算是很低的。拿八品官来说,一年的俸禄只有四十两银子,折算成现在,一两银子最多相当于三四百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八品官员一年的俸禄,不过区区1万多块钱。这其实根本就不够花,因为当官的除了要养活一家人外,还要掏钱请人,比如佣人、家丁,基本的排场还是要维持的,这就要另外再掏出一笔钱来。万幸的是朝廷除了给工资外,还会发米,八品官员有40斛的米可以领,大概四五十担吧,不然当官的一家人得抱在一起饿死。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然则既然古代当官的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大家还是削尖了脑袋想做官呢?那是因为当官的有一些灰色收入,这些灰色收入不是指贪污受贿的那种,而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都这么做的。比如清朝前期,哪怕只考中举人,还没真正做官,按当时的律令,就可以免田税了。有的人就说,这举人本来也没什么田,能免多少?没错,举人可能之前是穷书生,没什么田产,可是同乡的许多地主豪绅的田地可不少,为了免这么多的田税,这些人就跟举人约好,假装把田产赠予举人,也即是把田产挂靠在举人名下,不就可以免了一大笔田税了么?举人自然不白帮忙,这免下来的的田税钱是要分一大部分给举人的,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因此当时有人中举后,就会出现一堆人挤破脑袋的上门来“送”田地的奇葩现象。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一个小小的举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正式的官员,就拥有更大的特权了,而这些特权就可以为他们带来除俸禄外的一大笔收入,足够维持日常用度和排场了。这些权力寻租在古代都还够不上称作贪污受贿,只能算做灰色收入。俸禄加上灰色收入,足以让官员过上殷实的日子了。然而到了雍正时期,推行了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打击官绅的制度,就是说再把田地挂靠在当官的名下没有用了,当官的照样要纳田税,再加上其他特权的取缔,因此官员们就减少了很大一笔灰色收入,开始捉襟见肘了。这钱不够花了,那就要想着去贪污腐败了,因此官员腐败率开始上升。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有鉴于此,雍正皇帝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养廉银”的制度,就是说只要官员不贪污,到了年末,可以领取一笔银子,也就是养廉银。这个养廉银可不少,远远多过于官员的俸禄,而且按官职递增,最多的一品官可以拿16000两养廉银,相当于500多万!啧啧。不过养廉银只发到七品官,七品以下的是没有养廉银拿的。如此,按照制度,七品官可以拿养廉银1200两,再加上原来45两的俸禄,一共可以拿40多万;而八品官没有养廉银拿,只有40两俸禄,才一万多块钱。低了一级而已,工资收入却差了三四十倍!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那么养廉银制度到底有没有起到养廉的效果呢?起初多少是有些效果的,但后面发展到养廉银反而助长了一些大官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因为大官们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的养廉银,撑大了他们的胃口,生活骄奢淫逸,到了后面再多的钱也不够花了,还是会去贪污受贿;而下级官员,比如八品九品的官员没有养廉银,生活太苦,就趁着向老百姓征税时,借种种明目盘剥勒索,一样的贪腐。这就导致后期养廉银不但没有起到真正的养廉效果,反而变相的助长了贪污腐败。

雍正时期,八品官和七品官只差一级,为什么工资却差了三四十倍?

到了清朝后期,社会上基本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能当上官,官大官小没关系,俸禄多少无所谓,收入来源主要不是靠这些,而是靠贪污受贿,因此清朝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知府的养廉银和俸禄三年绝对拿不了这么多银子,主要就是靠贪腐得来。清末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无官不贪,人民苦不堪言,这就为清政府的倒台掘好了坟墓。

本文作者:爬格子的喵呜(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61465685095271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雍正   清朝   宋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