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古代的百越人都到哪里去了

网络整理 2019-05-14 最新信息

广东古代的土著先民,系所谓“百越”。秦代前后,百越各支在今日广东的分布大致是:南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为西瓯所居,粤东潮州、梅州地区是闽越的世居地,而粤西高州、雷州一带则为骆越地。他们创造出以种稻和制造并使用有肩石器、扇形青铜钺、几何印纹陶和舟楫,以及凿齿、断发文身、鸡卜等为主要特征的百越文化。

古代的百越人都到哪里去了

秦汉之后,随着广东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岭南越人逐渐自然同化于汉族,成为汉族中的一员。唐代以后,“百越”作为一个民族主体已经消亡,“百越(包括“俚”、“僚”)”的名称不再见于史籍。但今天仍然生活在广东连山、怀集等地的壮族则是岭南“百越”的直系后裔。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里就明确说,“僮(壮)则旧越人也”。广东的壮族实际上包括由本地土著越人演化而成的“主僮”和明代初期由广西反向流徙而来的“客僮”两种。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僮人”还分布于广州、肇庆、高州和广西梧州等四府的19个州县之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同时指出,“徭(瑶)乃荆蛮”,说的就是今天同样生活在连山一带的瑶族并非粤地土著。隋唐以后,瑶族陆续迁徙至粤中、粤西和粤东,成为广东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明代中期,出现了有“无瑶不住山,无山不有瑶”的说法。

古代的百越人都到哪里去了

显而易见,这些少数民族在明代广东的分布地域要比如今大不少。这主要是因为在明清两代,“圣化广被,声教暨讫,瑶僮悉为民矣”,大量少数民族已经自然融合到了汉族之中。但其先民昔日在广东活动的踪迹至今仍然能够从地名之中略见一斑。比如,壮语“那”字的汉语意义为水田,为稻作文化的一个标志。“那波”即“有泉的田”;“那板”即“村寨的田”;“那隆”则是“大块的田”的意思……如此“那字”地名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广东地区也有不少,阳春有“那阳”,恩平有“那吉”,开平有“那坡”,台山有“那扶”,番禺有“那都”,清远有“那落”,新兴有“那康”,高要有“那落”,显见壮族(百越)先民早在这些地方就以种稻为生,其后土著被汉化或他迁,而“那字”地名仍作为底层文化保留至今。

石狗崇拜则是另一个今日仍能在广东大地上寻觅到的“百越”印记。瑶族和畲族都有关于“盘瓠(龙犬)”的民间传说。壮族同样也有传说认为本民族的先人为高贵的公主和英勇的犬,除了口述文学之外,壮族地区的“犬图腾”体现在“石狗崇拜”之上。比如壮族聚居的广西上林县几乎每个村庄的村口都会放置一尊石狗雕像。据当地居民解释,此做法是为了挡着前方山峦的煞气,其功能相当于“泰山石敢当”,足见其犬图腾崇拜的情愫。今天广东省内的雷州半岛早已没有壮族居住了,却仍然从“百越”土著那里沿袭了类似的石狗崇拜。这里的石狗同样被视为守护神灵,原先只被安置在门口或宗庙寺观前,逐渐发展至安置在村口、路边、巷头,以守山坡、江河、坟地等。凡是人们觉得有凶象的地方,都会安置石狗予以镇压。

古代的百越人都到哪里去了

实际上,整个广东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多多少少都有石狗存在,甚至在繁华的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村口也立有一个石狗,形态与壮族地区的石狗类似,只不过年代已久,几乎已经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本文作者:杂史谭(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045862666810214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百越族   广东   壮族   广西   瑶族   明朝   顾炎武   文化   高州   恩平   清远   秦朝   梧州   上林   潮州   梅州   那坡   秦汉   广州   肇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