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前言

西晋是我国继三国分裂乱世后又一个短暂的大一统时代。为何说它短暂呢?因为自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灭吴,至晋愍帝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十二月被杀西晋灭亡,这统一的时间前后也不过三十七年。

就是在这来之不易的短暂统一期间,西晋的天下也并不太平,而前后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时间从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六月汝南王司马亮被杀-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三月东海王司马越病逝)更是这个王朝身上难以抹去的伤疤。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内忧外患下的西晋王朝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是成为华夏人心中一段极其惨痛的回忆。后来我就不禁在想,所谓“八王之乱”的八个主要参与者难道就全部是祸国殃民名副其实十恶不赦么?

直到我最近几天细读了《晋书》中相关的史料才猛然发现,有些当年参与其中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诸侯王,其实是被粗暴的与部分心怀不轨祸乱朝纲的乱臣贼子捆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他们的故事。

一、启幕:荣华尊贵位居辅臣,汝南王亮何遭戮身

汝南王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武帝司马炎的叔父,

在西晋宗室中算是比较德高望重的人。有才华且为人处世谨慎小心。《晋书·汝南王亮传》载:

少清警有才用。

正因为他身上的这个特点武帝践祚后才会任命其为“宗师”用以纠察逾礼违规的皇族成员。

今以...扶风王(前封号,后改封汝南王)亮为宗师,所当施行,皆咨于宗师也--《晋书·武帝本纪》。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的传记写的更为明确:

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亮为宗师...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

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是其在家族中身份尊贵;二是其品行端正,毕竟用来监督教导约束他人更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三是其深受皇帝的器重。

事实也恰恰如此,武帝临死前指定的两个辅臣中司马亮就是其中之一:

帝大惭,诏留亮委以后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晋书·汝南王亮传》。

晋武帝也算是以为英明雄武之君,在交代后事选择辅臣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他绝对是深思熟虑的,所以司马亮的人品和对皇室的忠心绝对没得说。

但是人无完人,司马亮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人胆小软弱且行事优柔寡断

当武帝病危时因为杨骏将遗诏要走不还他就因此心不自安乃至武帝驾崩他都不敢进去再看一眼:

帝崩。亮惧骏疑己,辞疾不入--《晋书·汝南王亮传》。

杨骏呢?看这个王爷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想要加害,这个时候司马亮的幕僚就劝他说:您别只知道害怕,既然尽得人心王爷何不借此出兵诛杀杨骏呢?

面对这个建议司马亮不仅没有采纳还一刻不停连夜逃回了驻地许昌:

亮不能用,夜驰赴许昌--《晋书·汝南王亮传》。

就这样一个身居辅臣之位却又“胆小如鼠”的王爷谁敢信他会做出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的事情?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他没有把持朝政怎么会成为“八王之乱”的开端,首个被杀的宗族呢?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晋惠帝司马衷

说到底是因为司马亮的性格导致了他成为皇族激烈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而“八王之乱”的政治牺牲品他是第一个却不是最后一个。

司马亮被杀的导火索源于在贾后一手策划诛灭杨骏及其党羽后,身为朝中众臣之首的他想要借此来封赏笼络参与者却没想到会适得其反。

亮论赏诛杨骏之功过差,欲以苟悦众心,由是失望--《晋书·汝南王亮传》。

这里面第一个不满的就是武帝第五子楚王司马玮。而一旁的小人们也敏锐地抓住机会将司马玮与野心勃勃的贾后牵线搭桥联系在了一起。

贾后自然不会放弃这个送上门来令皇族自相残杀的机会,便矫诏让楚王擒杀司马亮,事成之后便又反手一刀以“擅杀司马亮”为理由顺道除掉了时年二十一岁但颇具威胁“少年果锐”的楚王殿下,这是后话。

其实司马亮是有机会活下来甚至是反败为胜的,但还是他胆小懦弱的性格让机会白白丧失掉。武帝生前出于对他的其中和信任就曾在京中给他五百兵,一百马,惠帝即位在先前的基础上又为他增兵一千,马一百。

至此司马亮在京城中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达到了一千五百人,加上两百匹马,这至少可以组成一千三百人的步兵部队和两百人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

这两支部队武帝以及惠帝的本意应该是想让他据此拱卫皇室讨灭不臣,同时保护自己。但是他却选择按兵不动束手就擒,岂不悲乎?对此《晋书·汝南王亮传》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我们一起来看看:

...楚王...使将军李肇夜以兵围之。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拒之,亮不听。

这是第一次,如果说是怕真有皇帝讨伐诏书而不敢轻举妄动的话此种做法也情有可原。那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司马亮的怯懦和犹豫可就变得令人发指:

俄而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不许,促兵攻之。长史刘准谓亮曰:“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义如林,犹可尽力拒战。”又弗听。遂为肇所执。

面对开始进攻的楚兵,震惊之下的司马亮也对“诏书”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所以才会要求看看皇帝的诏书来确定是否此次攻打得到授权。但是敌人就不理他这一茬儿,不仅如此见他没有组织抵抗还催促士兵尽快完成任务。

这一举动本来就说明了敌人的心虚何不听从属下的建议赶紧绝地反击呢?

被抓后的司马亮还心存幻想的自证清白叹息道:“我的忠心天下皆知,你们这些人为何要做此无道之事,枉杀无辜之人!”

叹曰:“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如何无道,枉杀无辜!”--《晋书·汝南王亮传》。

然而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哀叹这一切还有用么?年轻时颇具文采的司马亮应该忘了一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纵观司马亮的一生他也算是久经宦海,期间虽然谈不上兢兢业业但也小心翼翼没有任何出格的事情。到了白痴司马衷登基他更是没有借此挟天子以乱朝纲的野心和举动。

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杀身之祸终究主动找上门来,紧要时刻的一错再错终成大错,岂不悲乎?岂不冤乎?

二、棋子:果敢楚王排行第五,不知为棋惨遭灭身

楚王司马玮他是贾后所用的第一颗棋子,用完马上就扔掉可谓悲惨之至。他“戏份”不多,相关的故事上文也已有提及在此不加赘述。

我们只需要知道临刑之际他还拿着贾后给的那份让其诛杀汝南王的诏书痛哭流涕觉得自己死的冤。这就是典型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说他冤吧确实也有点冤,但是他更多的是该。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楚王司马玮

不过话又说回来,把他算到“八王之乱”里面的确也是委屈他了,他同样没有控制过一天皇帝染指过一天大权,虽然上蹿下跳冲锋在前但也不过是年少轻狂,他背后的祸乱之源仍是贾南风贾皇后。

三、落幕:成都王发兵作乱欲胁天子,长沙王忠心护主却被擒杀

最后这一位名叫长沙王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楚王司马玮的同胞兄弟。

他攻杀了继篡位称帝的司马伦之后另一位擅据朝权的宗室齐王司马冏,却不知道在背后支持他的河间王司马顒的险恶用心:借刀杀人。对此《晋书·长沙王乂传》是这么记载的:

顒本以乂弱冏强,冀乂为冏所擒,然后以乂为辞,宣告四方共讨之,因废帝立成都王,己为宰相,专制天下。

但显然司马顒低估了司马乂的能力,他毒辣缜密的计划也胎死腹中。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司马顒又令朝中的亲信刺杀司马乂,不料事泄刺客被杀,恼羞成怒的司马顒联合武帝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发兵洛阳想要攻杀司马乂取得皇帝的控制权。

司马乂也不甘示弱积极防御,双方交战下来各有胜负,就这样司马顒一方凭借人多势众,司马乂凭借高墙深池陷入僵持中。

但僵持归僵持该打还得打,从八月一直到十月,三个月间司马乂凭一己之力共斩杀捕获河间成都二王多达六七万之众。

乂前后破颖军,斩获六七万人--《晋书·长沙王乂传》。

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却难掩孤城洛阳粮草物资的不足。城中很快出现饥荒,可好在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士气还相当旺盛,斗志还依旧昂扬。如果静待时机痛击敌人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西晋宗室之柱长沙王司马乂

战久粮乏,城中大饥,虽曰疲弊,将士同心皆愿效死--《晋书·长沙王乂传》

可怕就怕个别人沉不住气而心怀异图。东海王司马越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他很快便决定囚禁司马乂,放弃抵抗。

内部的瓦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被收捕的司马乂没有丝毫胆怯而是说出了一番壮志豪言:

陛下笃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臣不惜躯命,但念大晋衰微,枝党欲尽,陛下孤危。若臣死国宁,亦家之利。但恐快凶人之志,无益于陛下耳--《晋书·长沙王乂传》

这里有个小细节,原文中最后一句结尾没有用“叹号”,而是一个“句号”。这说明被囚禁后长沙王司马乂面对前途未卜九死无生的命运,极其自然平静的道出了那番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

西晋八王之乱:作乱人数被夸大的历史事件和三个被冤枉的王爷

他心中始终挂念的是自己无力掌控朝局,更无力决定个人命运的哥哥司马衷,以及父亲历经三代人才好不容易取得万里河山。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养尊处优出身皇族的他不惧一死,但怕就怕自己的死令亲者痛仇者快,怕自己死的毫无意义。

司马乂深爱这万里河山和自己的君王,所以他忠诚,本分,尽心尽力想要匡扶晋室。

乂奉上之礼未有亏失--《晋书·长沙王乂传》

在家国危难时他唯恐不够尽到臣子之礼,更不要说是做出欺君罔上祸乱朝纲的事情了。

司马乂最后死的很壮烈,至今读来仍令我唏嘘不已:

...炙而杀之.乂冤痛之声达于左右,三军莫不为之垂涕。时年二十八----《晋书·长沙王乂传》。

因为他的不屈和对家国的绝对忠诚而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虐杀,试问,做人如此还能称作“乱王”么?显然不能。他不贪权不图位不敛财,无论是讨灭篡位的赵王司马伦,还是袭杀专权的司马冏,说到底是为了自己身为皇帝的哥哥的天下,所以把他归入“乱王”实在有失偏颇。

西晋宗室诸王能做到忠贞不屈为家为国慷慨赴死者,仅长沙王司马乂一人。

尾声:

所谓“八王之乱”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不完全精确,论数量我曾统计过,卷入其中的前后共二十三王,因此被杀者不计其数。

论欺君罔上专擅朝政祸国殃民者仅五王,分别为: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东海王司马越。

说了这么多我无意翻案,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发掘一些尘封的真相。

我是历史中简堂烽烟,喜欢中国古代史,立志做一个严谨客观合格的历史发现者与传播者。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们不要忘了关注点赞收藏评论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文作者:历史中简堂烽烟(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53214824664320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西晋   司马亮   杨骏   晋武帝   历史   汝南   晋惠帝   晋书   三国   司马玮   许昌   贾南风   晋愍帝   司马懿   晋怀帝   卫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