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金字招牌惠隆斋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民国时期,有些大店铺,挂上金字招牌。什么叫金字招牌呢?就是用金粉裱字的招牌,要挂块金字招牌倒是不难,但要真正成为顾客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却非易事。要有雄厚的资本,崇高的信誉,过硬的商品质量,好的服务态度。例如北京的同仁堂、全聚德,天津的劝业场,长沙的九芝堂等,就是这样的金字招牌。而惠隆斋资本雄厚,涵盖全县,信誉高尚,誉满平江;生意兴隆,经久不衰,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惠隆斋

惠隆斋创建于民国初期,原名荣庆斋。民国二十一年(1932),其兄迁居汉口,将店铺移交给弟弟黄湘材打理,易名惠隆斋。

惠隆斋所在的上西街,是当时县城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惠隆斋又是上西街最显眼的店铺。虽是单面铺,但铺面宽,进深长,营业面积宽广。晚上,一般的店铺用煤油罩子吊灯,而惠隆斋却吊两盏汽灯,灯光明亮,如同白昼。1948年县城有电灯后,才改成多盏电灯照明。

金字招牌惠隆斋

惠隆斋主要经营副食,兼营南货。前店后厂,自产自销,批零经营。厂里有七副大石磨,12头黄牛,店员、工人60多名,在当时夫妻店和一、两个伙计居多的小店中,惠隆斋鹤立鸡群,首屈一指。生产和经营的副食达50多个品种。生产工人中,不乏名师巧手。其中大茴饼、面薄脆、寸金糖、麻片、麻圆坨、仁片糕等,是货真价实的名牌产品。

茴饼,是惠隆斋招牌产品。不但个儿大,色泽好,闻着香,且大而不空。饼壳酥而不硬,用白面加茶油制作。芯子有沙糖、冰糖、红丝。饼壳上有惠隆斋的红印商标,产品蜚声平江城乡。县城人下乡走亲戚,大多数用一筒茴饼作为礼品。由于茴饼量足料好,制作精良,利润低微。

端午节的糖包子是惠隆斋的另一个招牌产品。吃包子、粽子是汉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区别其他节目饮食的一个重要标志。粽子县人可以自己包,但包子却要到市上买,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县城的饮食店、包子摊及部分斋铺开始制作销售包子。因而,上街买包子也成了人们过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时,惠隆斋集中所有糕点师傅,从早到晚,加班加点做包子。到这里买包子的人山人海,内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买包子的人拿着竹篮、竹盘。一次买几十上百个。这种挤包子的场面,其热闹、其火爆、其震撼,难以言表。

为何都去惠隆斋抢买糖包子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包子个大、面白、糖多、味道好。用的小麦精粉,老面发酵,用手工和面、揉面,面揉得熟,其芯子有白糖、冰糖、红丝、芝麻等。成本下得重,薄利多销。上世纪五十年代每个包子才卖三分钱。

惠隆斋名声远播。生意经久不衰,靠的就是商品质量。为保证产品质量店里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老板黄湘材,深入到各道工序检查监督。一次,掌案师傅认为本店的茴饼十分畅销,供不应求,在下料时少放了40斤砂糖、20斤茶油,以为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老板肯定高兴。谁知黄老板知道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责备他说:“你省了成本得点小利,但降低了质量,长久下去,就会砸了惠隆斋的招牌,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大利。你这是帮了我的倒忙。”并立即要他们返工重新按规定标准下足配料。

要保证产品质量,还必须把好原料进货关,该店有十多个店员负责搜集信息,采购物资和原材料。哪里的货好就到哪里进。比如,小麦、糯米,到产地直接收购。河南盛产红枣和花生,红枣个大、味甜;花生颗粒饱满;他们便到河南采购;海带、墨鱼、鱿鱼干等,便到临海的宁波调运。直接从原地进的货物和原料,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也低一些,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有一年,市场糯米紧俏,本县及周边的县、市都进不到糯米。采购员经多方打听,得到了南县有货的信息。于是便眼明手快,立即赶往南县订购了大批糯谷。不但解决了本厂需要,还向外抛售了几百担,既解决了其他食品厂的原料问题,本店也获得了一定的利润。

俗话说:和气生财。黄湘材常对店员们说:开店望客,顾客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踏进我们店的顾客,我们都应该笑脸相迎。不论他买不买货,都要客气接待,有问必答,百拿不厌。对进店批发的客户要张烟泡茶,远路来的还要留餐。店里的商品,不论是自产的还是经营的都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如果店员错提了等级或以次充好或短斤少两,都要追究责任,赔偿对方。对成批购买货物的顾客,如遇到本店缺少的品种,一定要到外店代为配齐,为顾客节省时间。为方便顾客进货,店里规定天亮开门,晚上10点以后才关门。

惠隆斋是平江县的头块金字招牌。老板黄湘材亦是个十分开明的人士。解放前,他乐于资助修桥等公益事业,经常接济有困难的贫困百姓。解放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政府每次号召增资,他都拿出金条、光洋。1956年公私合营,他带头将铺里的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参加公私合营企业。

1949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南下支队进驻平江。头几天全城商店关门,只有惠隆斋敞开店门营业。解放军使用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印发的人民币。当时各店铺都不收人民币,上城卖菜和农产品的农民也只收光洋和铜角子,造成解放军官兵和南下工作支队干部几天吃不上菜。但黄湘材的惠隆斋一直收人民币。进城的农民和其他商店见县里最大的商店惠隆斋收人民币,后来都跟着开始收了,使人民币在平江逐渐成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县城市场很快繁荣起来。

(作者系城关镇人,原平江县商业局退休干部)

金字招牌惠隆斋

本文作者:平江乡友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2504000152212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跳槽那些事儿   粽子   糕点   枣子   端午节   白糖   南县   花生   河南   小麦   冰糖   清油   长沙   海带   平江县   农产品   银行   芝麻   天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